月入10萬+的思維絕對不會是只身處于員工角色就能得來的,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,能領導一群人做起來的“當頭者”才有資格談月入上萬上百萬。

與人相處,矛盾是不可避免的,但無論對錯,只要你處于被孤立的境地,你才會是那個被淘汰的。
群體的力量,很龐大,也很可怕。成為龐大的優勢還是可怕的劣勢,不過看你是怎么用這“群體”凝聚在一起的渾厚能量。
而我們,今天要談談的是,有關營銷的借力,如何從“群體”中使出的有利于自己營銷的力量。
一個自媒體人做公眾號的成功例子
新榜分析了一個成功的自媒體人,叫周沖,運營著公眾號“周沖的影像聲色”,分析她的原因是,在整理的微信500強月榜中,發現周沖一個月的文章中為其他的公眾號們貢獻了28篇10W+,這是一個頗具生產力的自媒體人,重要的是,在經過384個賬號轉載后“周沖的影像聲色”獲得了537萬次的閱讀。
據周沖口述,這些爆款文章也為公眾號帶來了大量的粉絲,“有一天漲了9000多粉……那五六天的漲粉量,好像都是5000+,平時平均2000+吧”。
這是一種類品牌營銷的借力,文章好自然有人轉載,而“原創”功能的設置也自然為你帶來群眾的力量。
多重借勢營銷的力量
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借勢營銷,杜蕾斯借“熱點”、岡本借“杜蕾斯”的多重玩法。
2014年,韓寒在發布了一條微博“風雨中拍攝,有一種超薄激情系列的感覺”,配圖是穿雨衣照,杜蕾斯官方轉發時配字“岳薄,岳盡性”,“岳”指韓寒,“性”與“薄”自然指杜蕾斯,隨后雖然沒有更出彩的創意,但岡本還是轉發了杜蕾斯這條微博,配字“說得好,謝謝”,注:“薄是岡本主打的概念”。
韓寒的本意是,用點內涵爆出正要拍攝的電影吧,杜蕾斯借了韓寒的粉絲團,岡本又借了杜蕾斯與韓寒的粉絲團,最終造出了三贏的場面。
還有一種“會賣”也叫借力
微博上火了一款用屁股吹泡泡的惡趣味玩具,于是某寶的店主及時上線了這“微博爆款”,產品詳情里寫得清楚:店家去搜集這款玩具了,但不保證什么時候上貨,大家急要的可以先拍下到貨直接寄送,如果沒有貨會自動退款。
管他真的去找還是假的去找呢,這“爆款”為店家帶來的搜索量堪比在某寶上的付費的,最重要,這還是自然搜索來的流量啊。
營銷的種類有很多,很多時候,“借力”并不只是單純的借勢,從內容、從對手、從熱點、從很多群眾們關注的領域里都能實現“借力”的營銷力量。